电子信息行业动态第147期
要 目
l 一季度全球液晶电视面板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11.5%
l 3月份全球芯片市场同比增长18.8%
l 全球DRAM龙头易主,一季度SK海力士市场份额反超三星
l 2025一季度国内彩电市场总结
l 深圳机器人产业链年总产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
一季度全球液晶电视面板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11.5%。据洛图科技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大尺寸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为6300片,同比增长11.5%;出货面积达4670平方米,同比增长13.8%。出货面积的同比增速大于出货量,反映了面板出货平均尺寸向上升级的趋势。第一季度,全球液晶电视面板的平均尺寸为49.5英寸,较去年同期增加了0.2英寸。
第一季度,中国大陆的高世代液晶面板产线稼动率处于高位,春节岁修时间明显少于去年的2周,加之面板厂对一季度面板涨价和经营业绩追求的决心,这是出货量大幅度上涨的核心原因。头部整机厂商之间在市占率上的提前和充分竞争,同时也是为应对关税风险而提前备货,使得各自维持了高水平的面板采购订单,这是面板出货量上涨的直接原因。今年3月,面板大厂悉数接近满产,整体一季度的稼动率维持在85%左右,远高于去年同期。
具体厂商表现来看,一季度大陆系四家面板厂的出货总量为4355万片,同比增长16.5%,合并市占率为69.2%,比2024年同期提升了2.9个百分点。近七成的市场份额展现了中国大陆在全球液晶面板业的地位。事实上,更高的集中度,也使得市场竞争的烈度有所收敛。第一季度,全球八大面板厂中,除了惠科和夏普的出货量同比下降以外,其余六大面板厂均呈现增长态势。京东方当季出货约为1710万片,同比大幅增长29.6%,增幅位居全行业第一,市场份额为27.1%,同比大幅提升3.8个百分点。华星光电第一季度出货约1370万片,同比增长19.4%,惠科出货约920万片,同比下降1.5%,两者市占率分别为21.8%和14.6%。惠科在第一季度出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为材料供应所导致的生产影响,以及主动减少43英寸并增加50英寸产品的供应。
台系面板厂群创和友达在今年第一季度的合并市占率为21.1%,较去年同期小幅上升0.7个百分点,合并出货量同比增长15.5%。日韩系面板厂乐金显示和夏普第一季度的合并市占率同环比均有所下滑,分别下滑3.7和1.4个百分点,合计仅占9.7%。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一季度是韩系厂商乐金显示广州工厂完成出售前的最后一个季度,出货量约为320万片,市场占有率为5.0%。
展望后市,在面板价格层面,洛图科技认为在经历了第一季度的“徐徐上涨”之后,从供需局势的变化来看,第二季度的价格将全面持平。同时,中国市场的高库存、618促销在即,以及海外市场关税风暴等各种因素,都使得上游面板厂的经营预期从一季度的上涨调整为二季度的维稳。进入第二季度,国内头部品牌厂商已经放缓并下修了二季度的采购订单计划,面板厂也按惯例降低稼动率,确保供需和谐。洛图科技预测,二季度全球液晶电视面板市场的出货量同环比均将下降,降幅在3%—5%范围之间。
3月份全球芯片市场同比增长18.8%。半导体行业协会(SIA)今天宣布,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半导体销售额为1677亿美元,比2024年第一季度增长18.8%,但比2024年第四季度减少2.8%。2025年3月的全球销售额为559亿美元,比2025年2月的549亿美元增加1.8%。月度销售额由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WSTS)组织汇编,代表三个月的移动平均值。SIA代表美国半导体行业的99%收入,以及近三分之二的非美国芯片公司。
从地区来看,今年3月的销售额同比在美洲(45.3%)、亚太/所有其他地区(15.4%)、中国(7.6%)和日本(5.8%)有所增长,但在欧洲(-2.0%)有所下降。3月的销售额环比在欧洲(5.7%)、亚太/所有其他地区(3.6%)和中国(2.4%)有所增加,但在美洲(-0.4%)和日本(0.4%)有所下降。根据此前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的预测,2025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将达到6971亿美元,比2024年的预期增长11%。这一预测反映了当前半导体行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尤其是在生成式人工智能(AI)服务启动、传统消费电子产品销售放缓以及新兴技术领域快速增长的背景下。
人工智能是推动半导体行业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2024年,人工智能相关的投资显著增加,推动了半导体行业的快速发展。市场数据显示,美国三大云厂商(微软、谷歌、亚马逊)和Meta的资本支出总额将在2024年实现42%的增长,并于2025年再度增长18%至2500亿美元。全球云厂商、云计算公司、互联网企业、主权国家和产业客户均展现出对算力层面的大量需求。与此同时,2025年半导体市场将迎来诸多看点。2025年是先进制程代工厂交付2nm及以下工艺的时间点。台积电2nm工艺预计2025年下半年量产,这也是台积电从FinFet架构转向GAA(全环绕栅极)架构的第一个制程节点,将导入纳米片晶体管技术。三星计划2025年量产2nm制程SF2,并将在2025—2027年陆续推出SF2P、SF2X、SF2Z、SF2A等不同版本,分别面向移动、高性能计算及AI(SF2X和SF2Z都面向这一领域,但SF2Z采用了背面供电技术)和汽车领域。英特尔的Intel 18A(1.8nm)也将在2025年量产,将采用RibbonFET全环绕栅极晶体管架构和PowerVia背面供电技术,采用Intel 18A的首家外部客户预计于2025年上半年完成流片。
HBM的迭代和制造已经开启竞速模式。据悉,为了配合英伟达的新品发布节奏,SK海力士原计划2026年量产的HBM4,将提前至2025年下半年量产,采用台积电3nm制程。三星也被传出计划在2025年年底完成HBM4开发后立即开始大规模生产,目标客户包括微软和Meta。根据JEDEC固态技术协会发布的HBM4初步规范,HBM4提高了单个堆栈内的层数,从HBM3的最多12层增加到了最多16层,将支持每个堆栈2048位接口,数据传输速率达到6.4GT/s。
2025年,一批AI芯片新品将发布或上市,在架构、制程、散热方式等方面迭代更新,以期提供更强算力和能效。英特尔将在2025年推出基于Intel 18A制程的AI PC处理器Panther Lake和数据中心处理器Clearwater Forest。英伟达预计2025年推出下一代“Blackwell Ultra”GB300,此前发布的GB200 NVL4超级芯片将于2025年下半年供应。AMD将在2025年推出下一代AMD CDNA 4架构,相比基于CDNA 3架构的Instinct加速器,AI推理性能预计提升35倍。AI处理器的出货动能将拉动存储、封装等环节的成长。
总的来看,2025年,全球半导体行业有望迎来更加广泛的复苏。半导体市场将受到技术创新、需求增长以及政策支持等多重因素的推动,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动力。
全球DRAM龙头易主,一季度SK海力士市场份额反超三星。据市场机构CFM于5月6日发布统计数据,在AI服务器需求与PC和移动需求复苏推动下,叠加关税触发的部分补库存需求的共同影响,2025年一季度DRAM整体表现优于预期,全球DRAM市场规模同比增长42.5%至267.29亿美元,环比减少8.5%。期间,SK海力士凭借在HBM领域的绝对优势,终结三星长达四十多年的市场统治地位,以36.7%的市场份额首度登顶全球DRAM市场第一。
受益于HBM销售扩大,弥补部分消费类市场需求下滑,SK海力士和美光在2025年一季度的DRAM销售额环比微跌,而HBM销售不佳拖累三星整体DRAM表现。工业等需求的回暖令南亚科技和华邦电子实现DRAM销售额的环比增长。当然,消费类需求疲软也使得其他DRAM供应商销售额在一季度发生一定程度的下滑。各家DRAM原厂销售数据具体来看:SK海力士一季度DRAM销售收入达98.08亿美元,环比减少6.6%,市场份额上升至36.7%,也是首次位列DRAM市场第一;三星一季度DRAM销售收入达95.23亿美元,环比减少12.2%,市场份额下降至35.6%,排名第二;美光一季度(2024年12月—2025年2月)DRAM销售收入达61.23亿美元,环比减少4.3%,市场份额22.9%,排名第三;南亚科技一季度DRAM销售收入为2.21亿美元,环比增长8.5%,市场份额0.8%;华邦电子一季度DRAM销售收入为1.31亿美元,环比增长8.8%,市场份额0.5%。
其实从2024年SK海力士与三星在DRAM上的差距就已经开始减小,在4Q23和1Q24他们还保持有11%的份额差距,而到4Q24已经减小到1%;与之相对应的是,在HBM市场份额上,SK海力士与三星从最初的几乎五五分,到2025年一季度已经扩大到两倍以上的差距。尽管服务器DRAM bit出货量依然保持15%的环比增长,但因AI芯片的出口管制以及HBM3E-12hi产品需求推迟的影响,1Q25三星的HBM销售额环比大幅减少也令一季度DRAM销售额环比下跌17%(按韩币计算)。
而报价方面,继美光通知客户4月1日调涨存储器报价外,韩系DRAM大厂三星和SK海力士也都跟进调涨DRAM报价,存储器模组厂表示,三星前二周已通知客户调涨主流工业用DDR5DRAM报价二成。通路商透露,SK海力士也拉升消费性DRAM颗粒价格,涨幅约12%。
2025一季度国内彩电市场总结。一季度,国内GDP同比增长5.4%,延续增长态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尽管面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等外部挑战,中国经济凭借强大的韧性和内生动能保持稳定前行。社会零售总额稳步增长,显示出国内消费市场的持续回暖。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愈发明显,消费者对于品质化、智能化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这一趋势不仅体现在新兴消费领域,传统家电消费同样受其影响,彩电作为家庭娱乐核心设备,自然也卷入到这一消费升级的浪潮之中。同时,从消费端看,一季度消费者信心指数略有上升,这一积极的消费预期为彩电市场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市场氛围。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中国彩电市场销量下降2.2%,但销额增长3.4%,高端化趋势显著:Mini LED占比24.4%,75英寸以上大屏热销,144Hz高刷电视份额激增,AI与节能技术重塑消费体验。
2025年首季,中国彩电市场呈现出短期承压但韧性犹存的态势。从销量数据来看,奥维云网(AVC)推总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中国彩电市场销量691万台,销量规模同比有所下降,为-2.2%。然而,销售额规模却实现了增长,较去年同期增长3.4%,达264亿元。这种量降额升的现象背后,是产品结构的持续上探,市场高端化转型加速。奥维云网(AVC)推总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彩电市场万元以上产品销量占比达到5.4%,较去年同期提升了0.6个百分点。低端市场份额下降,中端市场份额有所上升,高端市场份额持续扩大。这一变化反映出消费者对彩电产品的品质、性能和功能有了更高要求,愿意为具备更好视听体验、更先进技术的产品支付更高价格。
在众多技术产品中,Mini LED电视表现突出。其价格下探加速市场渗透率的提升,2025年进入产品普及期。从销量份额走势来看,Mini LED电视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2025年一季度Mini LED产品在彩电市场中已经占到24.4%的市场份额。价格的降低使得更多消费者能够接触并选择这一产品,同时,其在画质表现上的优势,如更高的亮度、更细腻的对比度等,也进一步推动了市场的认可。相比之下,OLED电视、激光电视和量子点电视等在市场份额和发展趋势上各有差异,但Mini LED电视无疑成为当前技术竞争中的焦点。尺寸方面,大尺寸彩电成为驱动换新的主力。奥维云网(AVC)推总数据显示,85英寸彩电呈现高速增长态势,销量份额较去年同期提升3个百分点,75英寸产品则以23.6%的销量份额稳居彩电市场的主销尺寸,而32英寸、43英寸等小尺寸彩电的销量份额则有所下降。大屏彩电能够为消费者带来更震撼的视觉体验,满足家庭影院等场景需求,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未来大屏乃至超大屏产品将在市场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高刷电视成为市场主流选择,且参数向上升级,144Hz及以上高刷产品的销量份额和销售额份额在2025年一季度均有显著增长。奥维云网(AVC)推总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中国彩电市场144Hz及以上产品销量份额34.3%,较去年同期增长23.8个百分点;销售额份额50.0%,较去年同期增长27.8个百分点。高刷新率技术的提升,既能满足消费者对于优质观影的需求,又能满足消费者的游戏体验追求,这就使得消费者对于高刷新率产品的需求进一步扩大和加深。
节能产品引领换新消费新风尚,彩电市场掀起换“绿”热潮。以旧换新政策中对于节能产品15%—20%的补贴,不仅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对于二级能效及以上产品的投入力度和研发热情,同时极大地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在政策补贴下更加愿意选择节能产品。奥维云网(AVC)总数据显示,彩电市场一级能效产品的销量份额持续上升,2025年线上、线下市场一级能效产品销量份额分别为35.5%、43.3%,均较去年同期相比有大幅提升。
AI大模型的加持为电视带来了质的飞跃。从智能电视的发展历程来看,AI技术不断融入,从最初的语音交互功能,到如今借助AI大模型实现更智能的交互、更个性化的视听体验以及更丰富的智能应用。各大彩电厂商纷纷接入AI大模型,AI电视的六大核心要素,即AI画质、AI音质、AI个性化体验、AI互联、AI创作和AI交互,正在重塑电视的使用体验,使电视从单纯的显示设备向智能家庭娱乐中心转变。
2025年一季度,中国彩电市场在宏观经济稳定发展的背景下,虽销量有所下滑,但通过产品结构升级实现了销售额增长。市场在价格段、技术、尺寸、功能等多个维度发生深刻变革,展现出高端化、智能化、大屏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2025年的帷幕刚刚展开,面对去年三四季度的高基数,二季度成为今年的决胜阶段。奥维云网(AVC)预测,2025年五一促销期(25W17-25W18)和618促销期(25W21-25W25)中国彩电市场依托以旧换新政策,规模有望实现双位数的增长,销额同比有望分别增长20.9%、17.9%。精准的市场策略、创新的营销手段以及持续的产品迭代将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突破的关键所在。
深圳机器人产业链年总产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联合深圳市机器人协会发布《深圳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显示,2024年深圳机器人企业数量达74032家,产业链总产值达2012亿元,相较于2023年的1787亿元,同比增长12.58%。
《白皮书》显示,至2024年12月31日,深圳机器人企业数量达74032家,2024年新增企业14534家,同比增长39.64%,呈现出显著增长态势;产业链总产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达2012亿元,同比增长12.58%。在产业环境方面,深圳凭借工业制造能力突出、政策支持和创新环境等优势,推动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
深圳机器人产业链条完备,工业机器人与非工业机器人领域均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白皮书》显示,深圳工业机器人产业链条建设基本完备,基础技术实力充足,在自动化控制器、无人化设备等领域具有一定优势,培育壮大了一大批优秀的本土机器人企业;非工业机器人领域,深圳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包含核心零部件、操作系统与集成模块、本体制造,产品种类丰富,应用场景广泛。
专利成果方面,2024年深圳机器人产业专利申请数量达20531件,同比增长35.56%;专利授权7575件,同比增长36.14%。专利数量延续自2015年以来的爆发式增长态势,体现深圳机器人产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强劲动力。在专利主体上,企业占据主导地位,腾讯、华为、大疆、平安科技等大厂加速布局机器人领域,推动产业技术升级。
在产业融资方面,2024年深圳机器人产业融资活跃度居全国首位,发生72起融资事件,占全国比例24.91%。种子轮与天使轮融资占比达31.9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体现了深圳市场化资本投早投精的敏捷性优势。此外,深圳被投资企业不仅聚焦于具身智能、通用机器人及人形机器人等前沿领域,更在上游核心零部件和应用级产品方面形成了多元化布局,覆盖从硬件到解决方案的全产业链生态。
《白皮书》指出,深圳依托成熟的产业链协同能力,在制造等方面具备较强的“硬件”基础。同时,人工智能、技术推广服务、应用软件开发等“软性服务”领域持续活跃,凸显深圳“硬强软不弱”的产业格局。
近年来,深圳先后出台多项机器人产业规划和政策,全市涌现出一批具有行业代表性的机器人企业,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机器人产业聚集地。如“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协作机器人第一股”越疆、“3D视觉第一股”奥比中光、“港股激光雷达第一股”速腾聚创,“小巨人”企业乐聚和普渡,以及帕西尼、逐际动力等来自深圳“机器人谷”的明星企业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集聚特色。